作者介紹:
室內設計師,工作及研究方向為住宅精細化設計研究、住宅及老年居住建筑室內設計研究,參與編寫書籍《老年住宅》。
有朋友向我咨詢:該如何幫上了年紀的父母選擇起居室的沙發。
我父母自用的一套沙發在很多方面都挺令他們滿意,我剛好拿來做個案例。再結合之前研究過的,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些身心特點和日常生活習慣,來對這個問題給出一些建議:
【總原則】老年人在退休后,居家活動相對增多,常用家具的舒適性、方便性、安全性和功能性,可以作為選擇時的總原則。
根據老年人的身心和行為特點,我把他們對沙發(坐具)的需求總結為以下幾條:
第一、“1+3”的組合很受老人青睞
所謂“1+3”,就是指一個單人沙發(或座椅)+一個3人沙發。單人沙發的優點是,方便老年人在坐下、起立的時候,雙手撐扶兩側的扶手,易于施力,保證安全;
而3人沙發的尺寸則剛好與床的長度相當,很方便老年人隨時可以躺下打個盹兒的需求,而不必非要走到臥室床上正兒八經地躺下睡覺。
第二、常用坐具能夠方便地移動位置
老年人普遍視力、聽力衰退,雖然可以選用大屏幕電視便于他們看清楚影像,但是聲音如果放得太大則容易干擾同住的家人,有時候鄰居也會來抗議,很多老人又不習慣使用藍牙耳機,所以老年人看電視的時候,更喜歡把座位拉到前面靠近電視;而平時喝喝茶、吃吃點心、和家人聊聊天的場景,通常又是圍著茶幾,幾人互相坐得近一點......所以,老年人常用的坐具最好是輕巧的、方便移動的,但同時又要穩定,不會輕易翻倒,或者一碰就滑走。
選擇其他材質或造型的坐具,也可以參照以上原則。
第三、坐具應能對頭頸部有支撐保護
因為人上了歲數后,睡眠時間往往不集中,晚上難以長時間深度入眠,白天則經常會坐著坐著就打開盹兒了。所以老年人常用的坐具,靠背應該適當高一些,或者靠背能夠調節高度,以便老人打盹時對其頭頸部形成很好的支撐保護。
同時,老年人常用坐具主體部分的尺寸,應比常規尺寸略微放寬松一些,便于他們根據自己的身體需求,在坐具上放置多種類型的靠墊(比如坐墊、腰墊、背墊、頸墊、臂墊,或是增加腳墊......),以保證舒適性。如果坐具出廠時已經配置靠墊,最好是各部位的靠墊能夠分別獨立進行調整,調整的方式應簡單、方便。還可以在坐具上加裝按摩墊,使得座椅的功能性更強。
第四、坐面高度不宜過低且不可過軟
老年人腿部力量減弱,關節和骨骼不宜長時間受到壓迫,因而常用坐具的坐面高度不宜太低。選擇老年人常用坐具時,最好是帶著老人去坐一坐,試一試實物。
對老年人而言,坐面的高度應能使其坐下時,雙腳能平放在地面上,踝關節放松不覺得受壓、也不需要踮起,大腿自然地與地面平行,膝關節基本上成90°,這就是比較健康舒適的坐姿。
同理,坐面必須保證適當的支撐度,而不能過于綿軟,才能夠更好地彌補老年人的生理障礙。
第五、坐具周邊設備也應輕穩好移動
保健活動是老年人日常生活重點,沙發周邊常設吸氧設備、按摩設備、藥品保健品零食扇子眼鏡等小物品存放........,晚間還會做個足浴......除了要有比較充裕的空間來安置這些設備、家具,還要考慮不能對老人的行動造成障礙,那么這些設備、家具也應該輕便、穩固、便于移動。
比如和沙發配套的茶幾,平時使用是這樣擺放的:

到晚上老人用足浴盆泡腳的時候,就可以很方便地把茶幾推到一邊去:

再比如,我們家凡是比較重、又需要經常移動的物件,都在底部設置了滾輪。像我家老爺子最愛的盆景,需要隨著射入室內太陽光的移動經常變換位置,老爺子自己做了個帶滾輪的底盤;吸氧機也是要時常跟著座椅跑來跑去的,選了帶滾輪的款型;收存小物件選用了帶滾輪的網紅小拉車;甚至連足浴盆也是帶滾輪的......這樣,用起來就既安全又方便咯。
第一、“1+3”沙發組合很受老人青睞
第二、常用坐具能夠方便地移動位置
第三、坐具應能對頭頸部有支撐保護
第四、坐面高度不宜過低且不可過軟
第五、坐具周邊設備也應輕穩好移動
—end—
內容來源:適老化設計手記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安養幫整理編輯,如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
發表評論:
請遵守《用戶條款及隱私協議》